在設計圖中,一道弧線,往往只是一筆流暢的曲線。但在現場,它卻是一道道精準的開槽、調整與彎折。與你分享木作背後的施工邏輯與細節。
如何從圖面到現場,用職人手工彎出空間的柔軟。

每個空間的線條都有它的節奏,尤其是設計師以弧形作為視覺主軸時,我們會花更多時間在前期與設計單位的溝通上。
弧形不是單純的圓弧,它可能是圓角、橢圓或自由曲面,施工前必須先做:
- 比例分析:確保實際尺度符合視覺預期。
- 放樣與劃線:在現場實際描繪弧形的起訖點與基準弧心。
- 骨架規劃:木作骨架的支撐與固定點必須與弧形吻合,且兼顧結構穩定。

要讓木板彎曲而不斷裂,最常見的就是切槽工法。我們會在木板背面(或不見光面)等距開出一道道淺槽,讓木板得以自然彎曲,貼合弧形骨架。
- 開槽間距:與彎曲半徑成反比,越小越密。
- 槽深掌握:深度太淺彎不動、太深則容易破裂。
- 保留筋骨:必須保留足夠厚度維持結構。
每一道細緻的開槽,就像是讓木頭學會彎腰的訓練。開槽的深度與間距,會根據弧度大小而調整。太深,結構會失穩;太淺,彎曲時容易產生斷裂或鼓起。這些拿捏,沒有捷徑,只能靠經驗與現場手感慢慢校正。


當木板順利彎出我們想要的角度,接下來就是「定型」。這個階段必須:
- 夾具輔助定位:使用L型夾、F夾等工具,將木板穩定壓在骨架上。
- 膠合固定:搭配白膠或結構膠,提升穩定性。
- 隱釘收尾:選用適當長度與角度的氣釘,讓結構穩又看不出痕跡。

那些看似自然流動的弧形,背後是一道道的測量、一條條的切槽與一次次現場調整。正是這樣的反覆與講究,才讓木作不只是裝修工項,而是空間中的一段節奏。
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——
設計,是由施工完成的藝術;而職人,是空間線條真正的執筆者。